Published on

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

有感

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之前,我不大相信书本影响人、塑造人的能量如此之大。

去年夏天,有一段时间是我一个人独处着的。有时候看这书时有一种才日出不久便又日落的恍惚感,屋外天气变化,我自沉浸于书中那些与我很远的人与故事,有时觉得他们很远,有时觉得他们又很近。我想远是因为时间久远,近是因为当下的人与古时的人在人性方面还相似的。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一流,以至于看完这140多万字的系列以后还觉得意犹未尽,或许以后可以再读一次英文版本,一方温故,另一方面练英语。

虽世殊事异,此书依然值得一读。强烈推荐!

节选

《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》

当年明月 182个笔记

第3章 灾难

◆ 是的,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、博览群书的才学、挥霍不尽的财富,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。因为心的强大,才是真正的强大。

第9章 可怕的陈友谅

◆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,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,但却惨败,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、一将难求的结论。

第16章 鄱阳湖!决死战!(2)

◆ 在这片可怕的红色中,数十万人手持刀剑,拼死厮杀。他们彼此并不认识,也谈不上有多大仇恨,但此刻,他们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,死神牢牢抓住了每一个人,士兵的惨叫声和哀号声让人闻之胆寒。

◆ 这就告诉我们,每一种主张的背后,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。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地涨、电信公司一定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。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。

◆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,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。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!别无选择!

第17章 下一个目标,张士诚!

◆ 这个战功卓著,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,最后在囚禁中死去。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,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,却不懂得怎么为人,他性格乖张,心胸狭窄,品行不佳,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,总有一天,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的悲剧是注定的。

◆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,他白手起家,最终成就一方霸业。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,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,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,却并不明白,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,只能是淘汰赛,胜利者只有一个。 但他是值得敬佩的,他意志坚强,反抗元的暴虐统治,虽曾投降过,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。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,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。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。

第18章 复仇(1)

◆ 上帝之鞭

第19章 复仇(2)

◆ 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。其人格之无耻、行为之卑劣、脸皮之厚度,后人难以匹敌。

第20章 复仇(3)

◆ 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嘛。

第26章 胡惟庸案件(1)

◆ 我们差点忘记了那个告密的涂节,他的结局颇有戏剧色彩,这个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发后即被押赴刑场,与胡惟庸一同被处死,不知此二人在刑场上相遇,会有何感慨。

第27章 胡惟庸案件(2)

◆ 朱元璋从小吃苦耐劳,小伙子身体棒,精神头儿足,饭量大,一顿能扒好几碗,他不但是铁人赛的冠军级选手,估计练过长跑,耐力还很强,在他看来,把丞相赶回家,也不过是多干点活,自己累点,也没什么。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劳模朱元璋的光辉事迹。

◆ 历史大潮,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!

第34章 最后的名将——蓝玉(2)

◆ 蓝玉终于明白了,召来这些将领是没有用的,主意还要自己拿。

第37章 制度后的秘密(1)

◆ 朱元璋这一生有过很多厉害的对手,顽强的张士诚、凶狠的陈友谅、纠缠不清的北元、狡猾的胡惟庸,以及骄横的蓝玉,这些人都是一代人杰,然而他们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。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——历史规则。

第38章 制度后的秘密(2)

◆ 毫无疑问,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,他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,精力充沛。

◆ 即使没有朱元璋,也会有李元璋、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,推翻旧的王朝,建立新的帝国。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,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。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。所谓时势造英雄,实乃至理名言。

◆ 真正支配历史的人,不是朱元璋,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,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,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,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。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,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,但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。 从古至今,从无例外。

◆ 这个庄严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,他经过慎重考虑,取“朝日鲜明之国”之意,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——朝鲜。

第42章 建文帝:建文帝的忧虑

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,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。书读得好,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;能列出计划,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。

◆ 书生误国,并非虚言。

第61章 帝王的荣耀(1)

◆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,恰恰相反,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,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,朱允炆就是铁证。

◆ 那一夜,有两个说话的人,一个不说话的人,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,最终变成了谎言。不说话的人沉默,却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。

第64章 帝王的荣耀(4)

◆ 回望自己的一生,少年得志,意气风发,虽经历坎坷,却能够转危为安,更上一层楼,百官推崇,万人敬仰。那是何等的风光,何等的得意! 可是现在呢,除了整日不见光的黑牢、脚上的镣铐和牢房里那令人窒息的恶臭,自己已经一无所有。输了,彻底输了,愿赌就要服输。

第66章 郑和之后,再无郑和(1)

◆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(如朱元璋等)的童年经历,我们可以断言:小时候多吃点苦头,实在不是一件坏事。

第68章 郑和之后,再无郑和(3)

◆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: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,手中拿着《圣经》,我们手中有黄金。后来就变成了,他们手中有黄金,我们手中拿着《圣经》。

第76章 帝王的财产(1)

◆ 不打不服,打服为止

第78章 帝王的财产(3)

◆ 自古以来,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死,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。

◆ 杨溥不怕死,也不怕等死,这样的人,天下还有何可怕!

第82章 最后的秘密(1)

◆ 平定天下,迁都北京,修成大典,沟通南洋,威震四海,平定安南,打压蒙古。

第90章 祸根(2)

◆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,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,还要打肿脸充胖子,硬要去干一些所谓的好事。

第92章 土木堡(2)

◆ 在我看来,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,而是自保。 而在我们后人眼中,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,争宠、夺位、争嫡周而复始,不厌其烦,乌烟瘴气。

◆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,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,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爱炫耀。

◆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,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,然后大按几声喇叭,把全村的人都叫醒,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、新衣服。

第93章 土木堡(3)

◆ 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,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。 “吾为天下诛此贼!”

第94章 力挽狂澜(1)

◆ 朱祁镇的才能,就是他的人缘。 在我们的身边,经常会出现一些人,让我们一见如故,感觉温暖,如沐春风,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,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。而朱祁镇正是一个这样的人。

◆ 在心理学中,有一种病症叫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”,这个名称来源于一起抢劫案,案件中的被劫人质一反常态,居然主动掩护抢匪逃走,阻拦警察,让很多人不解。

◆ 他们主张南迁,其实是有着私心的。在他们看来,北京可能保不住了,朝廷如不迁都,很有可能玉石俱焚,而如果南迁,即使半壁江山丢了,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。 至于国家社稷,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情。 这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文武百官,很多人也已经准备好包袱,南迁令一下马上就走。

第95章 力挽狂澜(2)

◆ 说老实话,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,

◆ 历史告诉我们,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。

第96章 力挽狂澜(3)

◆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,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,坚强勇敢,在母亲怀中的时候,我们都是同样的人。

◆ 如果你的人生一帆风顺,那当然值得祝贺。但可惜的是,这是不可能的。在你的成长历程中,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。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,踌躇、痛苦、绝望,纷至沓来,让你不得安宁。

◆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,感到畏惧和痛苦,支撑不下去的时候,你应该同时意识到,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。

◆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——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。

第101章 信念(2)

◆ 军战连坐法

第102章 北京保卫战(1)

◆ 但这是个面子问题。 就算走,也要赢一把再走! 自古以来,无数赌徒就是这样倾家荡产的。

第104章 北京保卫战(3)

◆ 在我们的印象中,于谦是一个正直勇敢的人,事实确实如此,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这样一点,那就是于谦也是一个历经宦海,很有城府的人,他之所以在战斗的初始阶段不使用大炮,是因为在也先的队伍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——朱祁镇。

第106章 朱祁镇的奋斗(2)

◆ 哀泣吁天,倦即卧地

第107章 回家(1)

◆ 其实于谦完全没有必要激动和愤怒,因为这种事情总是难免的,树大招风这句话几千年来从未过时,绝无例外,屡试不爽。

第109章 回家(3)

◆ 立功了,杨善立功了!他继承了自春秋以来无数说客、辩手、马屁精的优良传统,深入大漠,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有条件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敢死队精神,空手套白狼把朱祁镇套了回来,着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◆ 此情可流转,千载永不渝。 是的,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,因为最宝贵的东西,往往就在我们身边。

第110章 囚徒朱祁镇(1)

◆ 那个原本和气亲善的好弟弟已经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六亲不认、心如铁石的陌生人,这虽然是悲剧,却也是皇权游戏的必然规则。

第114章 有冤报冤,有仇报仇(1)

◆ “莫须有”杀掉了岳飞,“意欲”杀掉了于谦。

第115章 有冤报冤,有仇报仇(2)

◆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,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,是值得钦佩的。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,那么我们就可以说,这是一个伟大的人。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。

第123章 不伦之恋(3)

◆ 读史多年,唯一的发现是: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——权力与利益的游戏,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、阴谋诡计,令人厌倦到了极点。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,它真正地打动了我。

第124章 不伦之恋(4)

◆ 她看着朱见深长大,十分了解这位皇帝,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朱见深的性格,那就是懦弱。公正地讲,朱见深并不糊涂,智商也不低,算是一正常孩子,可童年的阴影使他的性格十分软弱,并且有极强的恋母情结(关于这个问题,可以参照四百年后弗洛伊德先生的理论),因而极度依赖万贵妃。

第127章 武林大会(3)

◆ 在鬼哭狼嚎、妖风阵阵的成化年间,他和商辂努力支撑着大局。但怀恩要比商辂聪明得多,他早就看出了这黑暗时局的真正始作俑者不是梁芳,不是李孜省,甚至也不是万贵妃,而是软弱的朱见深。

第128章 明君(1)

◆ 朱祐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,一个了不起的人,他不复仇,只报恩。他比朱棣更有自信,因为他不需要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,他比朱瞻基更为明智,因为他不但清楚种田老农的痛苦,也了解自己敌人的悲哀。他比朱厚熜(不好意思,这仁兄还没出场,先客串一下)更聪明,因为他不需要权谋,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。

第131章 斗争,还是隐忍?(1)

◆ 朱祐樘这辈子什么都忙到了,什么都惦记到了,就是漏了他的这个宝贝儿子。朱祐樘命不好,只生了两个儿子,还病死了一个,唯一剩下来的就是朱厚照,自然当成命根子来看待,加上他老兄幼年不幸,便唯恐自己的儿子受苦,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他,很少责罚,更别提打了。

◆ 这大概是世上所有父亲的通病。 朱厚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天不怕地不怕,想要什么就有什么,也没有人管他,这很自然,连他爹都不管,谁敢管? 无数的败家子就是这样炼成的。

◆ 从王振到刘瑾,他们的发家之路提醒我们,无论何时何地,即使当了太监,也应该坚持学习。还是俗话说得好:知识改变命运。

第136章 悟道(2)

◆ “王大人多多保重,要是出了什么事,记得找个人来告诉我一声,我会想法给大人家里报信的。” 好了,王所长,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,没有下属,没有官服,没有编制,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,你没有师爷,也没翻译,这里的人听不懂你说的话,能听懂你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。

◆ 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,就是先赐予,然后再一一拿走。

◆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,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? 夺走你的一切,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。 给你荣华富贵,锦衣玉食,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。 使你困窘潦倒,身处绝境,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。

◆ 天理即是人欲。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,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——“顿悟”,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“心学”就此诞生。

第140章 必杀刘谨(2)

◆ 娘的,读书人真是惹不起啊!

第147章 东山再起(2)

◆ 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“知行合一”。

◆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: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,必须有符合实际、脚踏实地的方法。

◆ 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,纵情声色,摧垮了他的身体,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,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,特别是他的人物画,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。

第149章 孤军(2)

◆ 有着平叛的志向,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平叛策略,这就是“知行合一”,这就是王守仁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。

第157章 沉默的较量(1)

◆ 中国流传上千年的整人学告诉我们,要整一个人,如果工作上找不到漏洞,那就找他本人的弱点,从他的私生活着手,张忠认为,只要是人,就一定会有弱点,可是王守仁先生实在是个奇迹,他很少喝酒,还不逛妓院,不打麻将,不搞封建迷信,完全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。

第160章 终结的归宿(2)

◆ 无善无恶心之体, 有善有恶意之动。 知善知恶是良知, 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◆ 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

第163章 皇帝很脆弱(2)

◆ 观点斗争是假的,方向斗争也是假的,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。

第166章 解脱(1)

◆ 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,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 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,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!

第167章 解脱(2)

◆ “拼搏一生,却为小人所害!” 其实这样的感叹并没有什么意义,每一个参加这场残酷游戏的人,最终都将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也算是一种解脱。

第175章 最阴险的敌人(3)

◆ 综合来看,夏言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,却也有着致命的缺点——孤傲。

◆ 越接近权力的中心,朋友会越来越少,敌人则越来越多。

第176章 徐阶的觉醒(1)

◆ 你天资聪敏,将来必成大器,但官场险恶,仕途坎坷,望你好自珍重,若到艰难之时,牢记此四字真言,用心领悟,必可转危为安。

第177章 徐阶的觉醒(2)

◆ 徐阶所承受的就是这样的痛苦,每日笼罩在死亡阴影下,随时都可能有人闯进来宣布他的死期,但除了死亡的恐惧外,他还有更为深切的痛楚——妻死子幼,而家里的情形还真是应了那句老台词——上有七十岁的老母,下有吃奶的孩子。

第178章 徐阶的觉醒(3)

◆ 它不是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太平盛世,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,这是一个丑陋的世界,所有的人最为关心的,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。

◆ 我的一位哲学系毕业的好朋友曾经这样对我说:大学里不应该开设哲学本科专业,因为学生不懂。

◆ 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,他们太天真,太幼稚,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,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。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,却无法使用,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,却被撞得头破血流。

◆ 在痛苦的思索中,他终于发现,自己可能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,他坚守二十余年的信念和原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。这套传统道德体系或许是对的,却并无用处。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,是另一样东西。 只要找到这样东西,就能解决所有的难题。于是徐阶决定,否定自己所有的过往,把一切推倒重来,去找到那样东西。 说教没有用,礼义廉耻没有用,忠孝节义也没有用,这玩意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,并没有任何作用。 在剥除这个丑恶世界的所有伪装之后,徐阶终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——利益。

◆ 胸怀天下、舍生取义的绝对道德确实是存在的,可惜的是这玩意太高级,付出的代价太高,从古至今,除了个别先进分子外,大多数人都不愿消费。

◆ 利益,只有充足的利益,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,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,极其的残酷,却异常的真实。

◆ 于是在醒悟的那一天,徐阶丢弃了他曾信奉几十年的文字和理念,面对那些肆无忌惮的矿霸贪官,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。

◆ 徐阶终于成功了,他没有死守所谓的绝对道德,用利益打倒了利益。但当他将所有内情坦诚相告的时候,一位随从却十分不以为然,愤然而起,指责徐阶的处理方式是耍滑头,搞妥协。 “是的,这是妥协,”徐阶平静地回答道,“但我赢了。”

◆ 领教了黑暗中的挣扎、沉浮,天真幼稚的徐阶终于回到了真实的世界——一个丑恶现实的社会,但耐人寻味的是,那门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学正是诞生于这黑暗的世界中,倔强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。而创立者王守仁先生一生饱经风雨坎坷,却怀着一颗光明之心死去。

◆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著、纵使顽强,却依然是软弱的。他们并不明白,在这世上,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,却必须接受。

◆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,被现实打击,被痛苦折磨,遍体鳞伤、无所遁形,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,依然微笑着,坚定前行的人,才是真正的勇者。 不经历黑暗的人,是无法懂得光明的。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,徐阶,坚持下去,你会找到光明的。

第180章 天下,三人而已(2)

◆ 所谓富家多败子,然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陆炳,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,太不同寻常了。

第181章 致命的疏漏(1)

◆ 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,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。

第182章 致命的疏漏(2)

◆ 是的,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,要隐忍,要忍受痛苦和折磨,要坚强地活下去,只有活下去,才有胜利的希望。

第184章 隐藏的精英(2)

◆ 外交,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,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——用最礼貌的方式,说出最肮脏的话。

第187章 勇气(2)

◆ 他不是一个聪明人,至少比张居正还差得远,虽然他很勤奋,但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。他缺乏大局观,不会搞同事关系,不会拉帮结派,政务能力也很一般。

第188章 勇气(3)

◆ 明知不能成功,明知必死无疑,依然慷慨而行。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,比如愚蠢、不自量力、飞蛾扑火等等,在西方人的眼中,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。

◆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,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!

◆ 大学士徐阶蒙陛下特擢,乃亦每事依违,不敢持正,不可不谓之负国也。

第189章 勇气(4)

◆ 对付流氓,要用流氓的方法。

第198章 天才的谋略(3)

◆ 所谓“杀降不祥”,所谓“天道若存,必定有报”,根据哲学原理分析,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,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,是因为有人信。 当年白起不信,项羽不信,常遇春不信,胡宗宪也不信。 毕竟死于非命,毕竟失去天下,毕竟四十暴亡,毕竟…… 人,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。

第199章 战争——最后的抉择(1)

◆ 历史告诉我们,所谓道德与公理,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,所以徐海死了,而汪直还活着。

第200章 战争——最后的抉择(2)

◆ 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。

第202章 名将的起点(2)

◆ 概括起来,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: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,为人老实,遵纪守法,服从政府,敢打硬仗,敢冲锋不怕死,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。

第203章 制胜之道(1)

◆ 但事实上,在这篇卑微下作的文章背后,隐藏着一种耀眼的光芒——即使卑躬屈膝,即使刻意逢迎,也绝不接受失败,绝不轻言放弃。

第204章 制胜之道(2)

◆ 将门出虎女,王氏脾气倔强,且自幼习武,善用刀剑,据说发起火来连戚继光都不是她的对手,经常被打得到处跑。

第206章 侵略者的末日(1)

◆ 戚继光感到毛骨悚然,他终于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。他明白,自己固然有着舍身保国的伟大理想,但如果没有靠山,没有关系,俞大猷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,即使是平日关系极好的胡总督,也可能随时翻脸,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。

第207章 侵略者的末日(2)

◆ 横屿是一个小岛,位于福建省宁德东北,岛上盘踞着千余倭寇,人数并不多,但戚继光之所以选中此处,是因为这里有着最难打败,最为顽强的敌人。

第208章 英雄的结局

◆ 宝剑埋冤狱,忠魂绕白云。

第213章 胜利(2)

◆ 他立刻赶回家,连夜写好了那份著名的奏疏,虽然在历史上,这篇弹章的文才与知名度远远不如杨继盛和海瑞的那两篇,但是,有效。

第214章 致命的正义(1)

◆ 这种看法的人,大致是不懂政治的,在这个世界上,什么都好商量,但只要涉及利益二字,翻脸会比翻书更快。

◆ 所以从政治学的角度讲,严世蕃是一个天才的幕僚,却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,他不懂得隐藏压抑自己的欲望,在这一点上,他和自己的父亲差得太远。

第216章 致命的正义(3)

◆ 对人心的准确揣摩,对事情的精确预测,还有深不可测的心机谋划,这是极致的智慧,在我看来,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。

◆ 就这样,木偶的操控者最终变成了木偶,也算是报应吧。

◆ 对付流氓,要用流氓的方法。

第217章 奇怪的人(1)

◆ 其实后世很多人会质疑这样一个问题,徐阶和严嵩有什么不同?严嵩贪污,徐阶也不干净;严嵩的儿子受贿,徐阶的儿子占地;严嵩独揽大权,徐阶也是。

◆ 以威福还主上,以政务还诸司,以用舍刑赏还公论。

◆ 现在徐阶出现了,他虽然也曾迎合过,但那不过是伪装而已,他真正的身份,是制衡者。

第225章 成熟(2)

◆ 嘉靖遗诏

第226章 成熟(3)

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:《金瓶梅》是一本具有伟大意义的杰出著作,它应该被堂而皇之地与其他三本书摆在一起,被后人顶礼膜拜。

第228章 最终的乱战(2)

◆ 许多正直的官员得以任用,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,高拱与张居正的伟大新政由他而起,我想,这已经足够了。

第230章 高拱的成就(1)

◆ 所以从始至终,他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,和一件好用的工具。

第232章 高拱的成就(3)

◆ 但有一点必须说明,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前提下,贸易才能带来和平

第233章 死斗(1)

◆ 意犹未尽,卷起袖子奔着高拱就去了。

◆ 反正骂也骂了,索性打他一顿,就算要走,也够本了!

第236章 阴谋(2)

◆ 其实这也怪不得张居正,因为在中国历史上,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“四同”的结局:同舟共济——同床异梦——同室操戈——同归于尽。

第241章 敌人(2)

◆ 只有当你知道,他是一个正常人,有正常的欲望,有自己的小算盘,有过犹豫和挣扎,有过贪婪和污点,你才能明白,那个不顾一切、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,到底有多么的伟大。

第242章 千古,唯此一人(1)

◆ 所以慈禧只是个阴谋家,武则天是政治家。阴谋家只能整人,政治家除了整人外,还要整国家。

第243章 千古,唯此一人(2)

◆ 张居正并不是虚情假意,夏言、严嵩、高拱的例子都摆在眼前,血淋淋的,还没干,唯一能够生还的人,是他的老师徐阶,而徐阶唯一的秘诀,叫做见好就收。

第244章 千古,唯此一人(3)

◆ 一个人当官当久了,就会变傻,并产生一系列幻觉,自我感觉过于良好,最后稀里糊涂完蛋去也。

◆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,最打动我的,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。 十年前,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,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,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: 你还很年轻,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,经历很多事,得到很多,也会失去很多,但无论如何,有两样东西,你绝不能丢弃,一个叫良心,另一个叫理想。

第246章 谜团(2)

◆ 你是个好人,却并无用处。

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(1)

◆ 而在抗日战争开始前,其工作更是无与伦比,所有中国少将以上的军官,他们都有细致的档案留存,其个人特点、作战方式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清二楚。更为可怕的是,他们绘制的中国地图,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还要准确,连一个山丘、一口井都标得极为清晰。当年阎锡山的部队伏击日军后,既不抓俘虏,也不扛弹药,第一要务就是开始找日军军用地图——拿回去自己用。

◆ 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,毫不夸张。

第250章 明朝的愤怒(1)

◆ 每当我觉得人生过于现实时,经常会翻开这段史料,并感谢沈惟敬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,让我真正领略了忽悠与梦想的最高境界。

◆ 但是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世界,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言:一切皆有可能。

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(2)

◆ 很多人并不知道,戚继光的所谓“戚家军”,其实并不算明朝政府的军队,而是戚继光的私人武装。因为从征集到训练,都是他本人负责,从军官到士兵,都是他的铁杆,除了戚继光外,谁也指挥不动这支部队。

第258章 平壤血战(2)

◆ 一位国民党的将军在战败后哀叹:国民党之所以战败,是因为都想吃肉;而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战胜,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。

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(2)

◆ 而日本为了打这场仗,什么名将精兵之类的老本全都押上去了,十几万人拉到朝鲜,死光了再填,打到后来,国内农民不够,竟然四处抓朝鲜人回去种田,实在是顶不住了。

◆ 义武奋扬,跳梁者,虽强必戮!

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(2)

◆ “以目前衽席之娱,而忘保身之术,其为患也深。”

◆ 该文主旨明确,开篇即点明中心思想:“陛下之恙,病在酒色财气者也,夫纵酒则溃胃,好色则耗精,贪财则乱神,尚气则损肝。”

◆ 皇上你确实有病,什么病呢?你喜欢喝酒,喜欢玩女人,喜欢捞钱,还喜欢动怒耍威风,酒色财气样样俱全,自然就病了。

◆ 自万历十一年(1583)执政以来,申时行经历了无数考验,无论是上司还是同僚,他都应付自如。七年间,上哄皇帝,下抚大臣,即使有个把不识趣、不配合的,也被他轻轻松松地解决掉,混得可谓如鱼得水。

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(2)

◆ 把他留下来,就是折腾万历的。

◆ 其实在古代,君无戏言这句话基本是胡扯,皇帝也是人,时不时编个瞎话,吹吹牛,也很正常,真正说了就要办的,只有圣旨。

第281章 东林崛起(1)

◆ 更为重要的是,他个性软弱,既不如申时行滑头,也不如王锡爵强硬,而明代的言官们大都不是什么善茬,一贯欺软怕硬。一旦坐到这个位置上,别说解决册立太子之类的敏感问题,光是来找茬的,都够他喝一壶。

第282章 东林崛起(2)

◆ 青史留名的太后也好,籍籍无名的宫女也罢,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作为一个母亲,在临终前看到了自己的儿子,看到他经历千难万苦,终于平安成人,这就足够了。

◆ 但历史无数次证明,在皇权斗争中,好人最后的结局,就是废人。虽然之前经历风风雨雨,终于当上了太子,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,只要万历一天不死,他一天不登基,幕后的阴谋将永不停息,直至将他彻底毁灭。

◆ 现实生活不是电影,坏人总是赢,好人经常输,而像朱常洛这种老好人,应该算是稳输不赢。

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(3)

◆ 很多人说过,最好的老师,不是特级教师,不是名牌学校,而是兴趣。但我要告诉你,这个答案是错误的。在这个世界上,最优秀的老师,是生存。

◆ 为了一块土地,为了一座房子,为了一块肉,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,熟悉杀戮的技巧,掌握抢劫的诀窍,无须催促、无须劝说,在每一天生与死的较量中,懂得生存,懂得如何去生存。

第299章 强大,无比强大(1)

◆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,还要被老婆胁迫。忍了几十年,放纵了一回,身体搞垮了,看医生,遇见了蹩脚庸医,想治病,就去吃仙丹,结果真成仙了。

第300章 强大,无比强大(2)

◆ 熊大人没有意识到,他已经做到了无数敌人、无数汉奸、无数叛徒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,因为事实上,他已放弃了整个辽东。

◆ 我认为,他是为了一口气。

◆ 当初不听我的话,现在看你怎么办?就是这口气,最后要了他的命。

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(2)

◆ 更重要的是,他有着战死沙场的决心。因为在战场上,求生者死,求死者生。

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(1)

◆ 作为世界超级大国,美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形象代言人——山姆大叔。这位大叔的来历就不说了,他的具体特点是面相端正,勤劳乐观,处事低调,埋头苦干,属于那种不怎么言语,却特能干事的类型,是许多美国人争相效仿的楷模。

◆ 东林党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强大,之所以失败,是因为过于强大。

第312章 道统(2)

◆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,都曾是三党的成员,在彻底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躯体,加入阉党这个温馨的集体,成为毫无廉耻的禽兽之前,他们曾经也是人。多年以前,当他们刚踏入朝廷的时候,都曾品行端正满怀理想,立志以身许国,匡扶天下,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,谨言慎行,并最终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伟人。但他们终究倒下了,在残酷的斗争、仕途的磨砺、党争的失败面前,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勇气和尊严,并最终屈服,屈服于触手可及的钱财、权位和利益。

第315章 杨涟(2)

◆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,一个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响起:“这世上,没有贪赃的杨涟。” 混社会的游民、油滑的县吏、唯利是图、狡猾透顶的官僚汪文言,为了在这丑恶的世界上生存下去,他的一生,都在虚伪、圆滑、欺骗中度过,他的每次选择,都是为了利益,都是妥协的产物。 但在这人生的最后时刻,他作出了最后的抉择:面对黑暗,绝不妥协。付出生命,亦在所不惜。

第316章 殉道(1)

◆ 涟即身无完骨,尸供蛆蚁,原所甘心。但愿国家强固,圣德明,海内长享太平之福。此痴愚念头,至死不改。

◆ 有人曾质问我,遍读史书的你,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,有何意义?

第323章 皇太极(1)

◆ 懂得暴力的人,是强壮的,懂得克制暴力的人,才是强大的。

第335章 起复(2)

◆ 躲在岛上,长期没人管,交通基本靠走,通信基本靠吼,想听话也听不了,所以不太听话。

第337章 杀人(1)

◆ 在朝廷里,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。

第343章 阴谋(1)

◆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,他有坚定的决心、顽强的意志、卓越的战斗能力,只差一样东西——战略眼光。

◆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,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。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,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。

第346章 斗争技术(2)

◆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,钱谦益未必是好人,不需要惊讶,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。英雄可以写成懦夫,能臣可以写成奸臣,史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谁来写。

◆ 比如我国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,云游各地(驿站),拿着勘合四处转悠,绝对没少用。

第349章 投降?(3)

◆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、最不想见人的时候,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,孔有德很伤心。

第350章 纯属偶然(1)

◆ 公司也一样,能开两年,很正常,能开二十年,不太正常,能开两百年的,自己去数。

第362章 奇迹(1)

◆ 他的直觉非常正确,那支镇守汉中,只有万把人的部队,在历史上,却有一个专门的称呼——秦兵。

◆ 榆林,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,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,压根儿不用动员,只要喊两嗓子,无论男女老幼,抄起家伙就上,而且说砍就砍,绝无废话。

◆ 一千多年前,有两个人在几乎相同的地方,陷入了相同的困局。他们都发现了这条路,一个人说,由此地进攻,必可大获全胜;另一个人说,若设伏于此,必定全军覆没! 没错,这两个人,一个叫诸葛亮,一个叫魏延,而他们发现的这条小路,叫做子午谷。

◆ 这个世界上,有两种人最痛苦,第一种是身居高位者,第二种是身居底层者。第一种人很少,第二种人很多。第一种人叫崇祯,第二种人叫百姓。 而最幸福的,就是中间那拨人。他们的主要工作,叫做欺上瞒下。具体特点是,除了好事,什么都办,除了脸,什么都要。

◆ 是比较合理的,位高权重的,几十年下来,有身份,也要面子。具体办事的就不同了,树不要皮,必死无疑,人不要脸,天下无敌,好欺负的,就往死了欺负,能捞钱的,就往死了捞,啥名节、脸面,都顾不上,捞点儿实惠才是最实在的。正如马克思所说,资本的积累,那是血淋淋的。

第368章 选择(1)

◆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,也不乐观,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,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。 所谓历史,就是过去的事,它的残酷之处在于:无论你哀嚎、悲伤、痛苦、流泪、落寞、追悔,它都无法改变。

第372章 没有选择(2)

◆ 吃他娘,喝他娘,开了大门迎闯王,闯王来时不纳粮。

◆ 简单地说,崇祯同志干的,是这样一份工作:没有工作范围,没有工作界限,什么都要管,每天上班,不是跟人吵架(言官),就是看人吵架(党争),穿得破烂,吃得也少,跟老婆困觉较少,只睡五六小时,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,什么北边打过来、西边打过去、祖坟被人烧了、部将被人杀了、东西被人抢了等。 这工作,谁干?

◆ 诸臣误朕,朕死,无面目见祖宗,自去冠冕以发覆面,任贼分尸,勿伤百姓一人。

第373章 结束了?

◆ 成功只有一个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。

-- 来自微信读书笔记